10月8日已进入寒露节气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巾说:“九月书,露气寒冷,将凝结也。”寒露以后,随着气温的下降,很多疾病会发生,其中最应警惕的是心腑血管病。因
此,在这多事之秋的寒露节气中,应合理地安排好日常的起居生活。
寒从足下生——热水泡脚以暖足
寒露后,总的说天气特点就是一个“寒”字。俗语说: “一场秋雨一场寒:”此时,秋风肃杀,天气渐凉,甚至会气温突降,寒潮来临,最容易引发慢性支气管炎、肺气肿、风寒湿痹、关节疼痛、心脑血管疾病也特别容易在这个时期发作或加重。所以这个节气巾,养生
重点除仍需要预防燥邪损伤外,还必须防止寒邪伤人。此时足部的保健尤为关键,寒露节气一过,就应注重足部保暖。
谚语说: “白露身不露,寒露脚不露。”孙思邈在《千金要方》中说: “每(年)八月一日已(以)后,即微火暖足,勿令下冷无生意,常欲使气在下。”意即每年农历八月初一以后,很快进入深秋和寒冬季节,应当重视足部保暖,防止下肢受寒。
我们知道,人的足部距离心脏最远,又直接与地而接触,故散热较快,最易受到寒邪侵袭。尤其是许多体质虚弱的人,脚经常是冰凉的,这就是因为血液从心脏出来到脚部循环减速造成的,因而有“寒从脚起”之说.因此,在寒露这个阶段,足部的保暖就是最重要的养
生功课了。
有的人在冬天喜欢同炉烤火,那样并不好,易导致足部皮肤皲裂:“热水洗脚,胜吃补药:”暖足的最简单实用的方法就是热水泡脚。中医认为,足部是足三阴经、足三阳经的起止点,与全身所有脏腑经络均有密切关系,用热水泡脚,可以起到调整脏腑功能、增强体质的作用。所以,历代养生家都把用热水泡脚作为养生益寿的一项措施。
其做法是,先用脸盆准备半盆热水,旁边再准备一个热水瓶,双足入盆浸泡,水温宜高一些,但必须忍受得了,以不烫伤为原则一每次濯足最好在20分钟以上,水温低了就从热水瓶中倒入一些热水,务使水温始终保持热烫。
但泡脚时间不宜过长,以30分钟左右为宜,其间加入热水2~4次。在泡脚过程中,人体血液循环加快,心率加快,如时间过长,易增加心脏负担。泡脚水的温度要控制在42℃
左右,水量以没过脚踝部为好?这是因为:一方面,水温太高,双脚的血管容易过度扩张,人体内血液更多地流向下肢,容易引起心、脑、肾脏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;另一方面,水温太高,容易破坏足部皮肤表面的皮脂膜,使角质层干燥甚至皲裂。
登高解秋郁——秋风送爽宜出游
秋天是肺金主时令。中医讲“肺主升降”,肺的宣发与肃降功能正常。才能把二氧化碳排出去,把氧气吸进来,把痰和废物咳出去,帮助心脏把气血津液散布于全身。
但是,秋天万物肃杀,人的阳气从表皮开始往内收,汗毛孔逐渐闭合,影响到肺的功能(肺主皮毛),人容易悲伤?在喜、怒、忧、思、悲、恐、惊等情志与内脏的关系中,悲正
是肺之志。因此,悲,伤的是肺,悲的情绪易影响到肺的宣发功能。再加上秋风肃杀,淫雨霏霏,面对草枯叶落、花木凋零,更容易使人们特别是老年人和在外游子触景生情引起凄
凉、忧郁及悲愁伤感的心绪。
用什么方法可以化解悲秋呢?秋天登高,就是方法之一。我国素有重阳节登高的习俗,在此时登高不仅可以怀古、陶冶情操,而且通过登高,人们可以借此抛开工作烦恼,通过与自然的接触,缓解压力,放松自己,所以在秋高气爽、天高云淡的季节,髓高远眺.高喊
几声呼出胸中浊气,对抑制悲伤的情绪大有好处?这就是火克金、喜胜悲的中医含义,这种登高活动有很好的宣肺作用。
需要注意的是,在外出登山时,一定要注意保暖,尤其要保护膝关节,切不可运动过量。膝关节在遇到寒冷刺激时,血管收缩,血液循环变差,律往使疼痛加重,故在天冷时应注意保暖,必要时戴上护膝。老年人运动时,不宜做屈膝动作时间较长的运动,要尽量减少膝关节的负重。
当然,心病当由心来医,宋代医学家陈直说: “秋时凄风惨雨,多动伤感,若颜色不乐,便须多方诱说,使役其心神,则忘其秋思。”因此心理的调节也非常重要。
在秋日里,应少看一些感情缠绵、充满失意情绪的小说和电视剧,老年人要多想想美好的未来:唐朝涛人刘禹锡有“自古逢秋悲寂寥,我言秋日胜春朝。晴空一鹤排云上,便引涛情到碧霄”的诗,不仅给人以秋天的生气,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情操,能有此乐观
豁达的心情,何愁“秋愁”不去、忧郁不解呢?
简单的穴位自疗法,可帮助放松及提振精神。神门穴又称心胸谋穴,经常按摩神门穴对降心火有很大的帮助;按摩太冲穴可以克制烦躁易怒情绪;而有失眠、神经痛及呼吸、循环系统疾病患者可常按内关穴二当然,如果还不能缓解,应去正规医院就诊。一般来说,针灸一个疗程之后就可得到明显效果。
- 上一篇:不宜取消对儿童的饮食优待
- 下一篇:7大中医养生观助你延年益寿